谈仪式感
准备出门溜溜,打算骑自行车,走一个全新的未知的路,走走停停,瞎逛逛。最近换了硅胶 Apple Watch 表带,手腕有一些过敏,摘下手表没戴好几天了,目前手腕已生成结痂(是这么称呼?还有一些死皮),快要痊愈,但为了手腕健康还是没戴手表出门,在这炎热的夏日傍晚。
说到生活中的仪式感,今天有些新的想法。谈谈在运动方面,有些强迫症似的“仪式感”。
以往我真是每段旅程,长到100多公里,短到2公里,我都乐于使用智能设备记录下 GPS 轨迹,方便以后通过 web 端或者手机上查阅当时的路线。
出门跑步肯定会戴上手表手环记录运动数据,没有手表手环时也不会让手机闲着。
如果想玩骑行运动,跟着网上的各种指南、指北、保姆级教程、清单、列表,将推荐装备列表一一购置。
如果想玩羽毛球运动,亦是如此。购买专业的昂贵的球拍和球,还有适配的运动鞋,甚至袜子。
全网是不是都在推崇这样的装备?没有几乎就不配进运动场了……
诚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升,消费水平也水涨船高,但是我很难不怀疑这其中是否存在诸多消费主义的陷阱。很多普通用户需求并非那么专业,需求的频次以及强度都达不到专业运动员的水平,甚至不到爱好者的行列。那些所谓的“仪式感”有点害人——就是把你我手中的钱包弄得越来越憋……
不累吗?都遵从着所谓的标准,普普通通的平凡人,要整得那么专业吗。我也反思自己,有些东西必须要买吗?每次出门骑车必须要记录轨迹吗?每次跑步非要打开 keep 记录数据晒在朋友圈、post 到网上吗?
不知道我将上述一些归类到生活中的「仪式感」是否准确,但是一些亲身体验告诉我,我们很多人正在陷入这样的窘境。
- 首先,可能会陷入消费主义陷阱,当然了也包括那些传统的仪式感,比如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」
- 然后,原本简简单单的「仪式感对象」可能因为「仪式感」而变质:
- 好好享受运动变成了晒装备、晒“打卡今日份运动”,没运动几分钟拍了张照片就结束
- 参与聚会只是拍了张合影那一会是真正参与的状态
- 任何需求不分轻重统统按照标准的来匹配,明显不适合自己的实际
- 最后,当然是钱包被掏空
如今,抵制(或减少不必要的)仪式感就是简单的暴打消费主义!我们年轻人少消费多存钱就行了。
行文逻辑差,文笔差,见谅。
以上。(doge
本文的另外两个版本